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十年忆密缘 | 楼阳冰:任重而道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密缘十年 Author 唐逸扬



还记得2006年九月那次的初见吗?

曾经总觉得时间走得慢,

有好多的时间可以朝夕相伴,

不过转眼之间,已毕业十年。

十年前的毕业典礼上,

那些意气风发的少年,

如今又成长为什么模样?


近期,我们推出【毕业十年忆密缘】系列校友访谈,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共忆交大校园的青春往事。


楼阳冰


人物白描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高中毕业于浙江金华市第一中学),拥有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以及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双学位。他在密大完成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同时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双学位。现作为创始团队成员,任杭州安脉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数据科学家。

"

在一个个JIer的陪伴下,密院已经走过了十四载峥嵘岁月,而我也已经毕业十周年了。感谢师恩,难忘同窗。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正在突破,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正在攻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通发展不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深度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重塑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吾辈当尽绵薄之力,促进学院发展与国际同频共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密院故事,全面提升学院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为“黄埔一期”的学生,祝福密院越办越好,从密院走出的莘莘学子们前程似锦!

"


回忆在密院的两年,楼阳冰表示遗憾与满意共存。


遗憾的是当年“游戏可以少打一点”,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在短暂的两年时间里更多地感受百廿交大的积淀和气韵;满意之处在于JI中西交融、兼容并包的教育方式对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显著影响;同时,在师长带领下逐渐广泛接触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耳濡目染和实践躬行,不断积累做人、做事、做学问三方面的心得感悟。


三位恩师


从密院到密大,楼阳冰提到了三位对他影响深远的恩师。


引路人:倪军教授(密院荣誉院长)


楼阳冰回忆自己读大学以后的几个关键转折点,无论是大二专业分流时,还是在密大初来乍到时,包括后来读博选择研究方向时,以及加入倪军教授领衔的安脉盛创业团队后,都得到了倪教授的许多指引。


大一刚接触倪教授时,楼阳冰觉得这个教授特别和蔼可亲,对学生十分关心与鼓励;直到后来跟着倪教授做起研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严师出高徒」。


倪军教授追求卓越和严谨,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学术上的不足和漏洞。“甚至小数点后几个数字的含义、每一个单词的用法都会被严格要求,” 楼阳冰坦言,“刚开始被批评了会非常难受,但逐渐地体会到了倪教授的出发点---想让我们勇敢正面自己的问题,丝毫不能考虑任何逃避或掩饰。”


倪军教授也鼓励着楼阳冰去不断探索和挑战未知——学术如此,人生亦是。“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from《阿甘正传》)”;往前一步往往需要很大勇气,大多数人害怕未知的黑暗,而只有敢于走出那一步的人才能给世界带来不同。


开门者:工程导论课教授 Jason Daida


楼阳冰初入大学时对“工程师”一词的印象比较狭隘:流水线上十分辛苦的蓝领。然而大一时Jason Daida教授的工程导论课为他刷新了三观,楼阳冰对Daida教授的一席话记忆犹新:“工程师,一言以蔽之,who save the world。”


Daida叙述中的工程师不仅需要着眼于眼前问题,更立足于长远考量,拥有宏大视角。他对工程师的定义和认识给了楼阳冰一种触动、激励以及方向感,“工程师”形象在他心里逐渐有了一层英雄主义光环,他也对这种身份有了信念感和憧憬心。


楼阳冰笑称:“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身负重任的hero,Daida的课的确从整个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改变了我对这份职业的认识,这是我想法上很重要的转折点。”


人生导师:吴崔德娴女士(吴贤铭先生的太太,倪军教授的师母)


论辈分,吴崔德娴女士其实是楼阳冰的祖师母,但大家都习惯尊称吴崔德娴女士为“吴师母”。在生疏的异国环境里和巨大的学术压力下,楼阳冰曾屡屡受挫,吴师母的关怀鼓励着楼阳冰走出失败,重拾自信。相较于倪教授的严格,吴师母的关心更多是“润物细无声”型。


“她说话从来都是轻声慢语,娓娓道来,和吴师母交谈能让我心里的压力得到暂时的缓解”,楼阳冰回忆道,“我以前一旦遇到了困惑与彷徨,找吴师母总没错。80岁高龄的她还亲自教我学跳舞,亲自下厨做饭;我碰到任何棘手事,在和她谈过之后总能得到一种安慰和轻松。”


吴师母总是用优雅娴静来面对周遭的一切;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她这呈现出的总是一种优雅和平静。即使是在和病魔缠斗的最后五年里,吴师母也从未流露一丝忧郁和恐慌,有的是平静和从容,有的是乐观和淡定。


“这一切都值得我一生去学习与践行”。


归来仍少年


楼阳冰把自己的读博经历看成一种“修行”。


2018年二月楼阳冰组织在Intel举办的IMS中心国际会议


“读博最开始的阶段就像在大海捞针,你需要阅读无数相关领域的文章,为的是找出别人没研究过的并且你想攻克的问题。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已经很漫长了,又充满了许多不定因素和变化,但这也仅仅是读博路的一个开始。我也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才定下自己最终的研究方向。即使定好了方向,之后的每一天又会面对许许多多新的问题和压力,出成果非常难,而与此同时你许多没有读博直接就业的同龄人已经拿着高薪水了,这对读博的人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博士期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池的管理系统,研究如何结合电池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电池的使用数据,预测电池的性能变化与剩余使用寿命,帮助人们如何更好的使用与管理电池。以往研究者或者深入研究系统的物理化学模型(Physics-based Model),或者研究如何使用大量的数据来进行数据模型(Data-driven Model)的建模,但楼阳冰思考的是如何将二者更紧密的结合,以期提高模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此外,他还对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建模,船舶智能化、海洋智慧化体系建设、复杂系统剩余使用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方法的运用有一定的研究。相关产业包括汽车制造、锂电池、半导体芯片生产设备、卫星、船舶制造与运输等。


楼阳冰博士期间相关研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毕业后回过头看看自己的读博路,楼阳冰还是觉得不虚此行。在茫茫学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坚持做出成果,没有耐心不行,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不行,没有一点精神的韧劲不行。正因如此,楼阳冰觉得读博无形中逼着他强化了自己性格中的这些特质,而这些特质对以后的做人做事无疑是份无价之宝。学成归来的他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如同经历了一场学识与性格的双重修行。


毕业后他选择回国创业,犹记大一时燃起的热血心情,想要为中国的制造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对当前制造业有自己的想法:“从大方向说,中国前段时间在提‘两化融合’(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融合),但其实我们的基础做得不是很好。比如有的企业还是延续着粗放型的方式,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我们的团队愿景就是希望能夯实这个‘两化融合’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搞‘智能制造’,即利用好大数据背后的价值并结合“两化融合”,给它提供一系列服务方案。”


“智能制造有很多种定义的方式,无人化就是其中一种。无人化不代表完全没有人,而是说直接工作在生产线的人会少一些。比如说我们想让设备它可以知道自己的好和坏(自我感知),然后能自我调控。其实这个理念很早就有了,有的设备的刀头坏了就可以自动更换一个刀头。但更进一步的智能化,是设备能够提前感知到刀头坏的时间,进行及时更换,避免次品的产生。中国是设备的使用大国,怎么用好工业大数据,真正带来价值,现在很多国内企业都想做,但很少能做到,而我们整个团队在致力于这个方向。我认为智能制造的市场是巨大的,我希望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投入能为中国从工业2.0到3.0,再到4.0的转型升级做出一份有影响力的独特贡献。”


放眼创新领域,楼阳冰认为与商业领域的模式创新不同,制造业的创新难度更大,它需要的是夯实基础。“我们要做技术的创新,将技术产品化,产品行业化。做技术要静下心才能做好,因为这个行业壁垒还是非常高的, 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力求做大,而技术创新不一样, 是要力求做扎实。产品不好用不是改点代码就能改进的,从设计、开发、测试、上线、到售后各方面都要改进, 这整体体系没有实打实的几年时间搭建不起来,所以要静下心,好好去做。”



 从心与从业


楼阳冰参观美国波音公司


楼阳冰聊职业选择:从心与从业。


从心便是给内心的追求足够的实践机会,不要自我囚禁于舒适区(comfort zone)。


楼阳冰曾在“前往大企业就业”与“参与创业公司”二者间困难抉择,他坦言这种纠结花了自己很长的时间,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较为安稳的前者而选择参加创业公司。在他眼中,大公司虽然能给自己一个很体面的“title”(头衔)但提供不了他想要的工作体验:“如果我进了大公司工作,应该只是这台运行已久的大机器里的一颗微不足道的小螺丝钉, 短期内我每天能接触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创业公司不同,在创业公司要考虑落实技术、财务、人力、市场销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确实压力和挑战更大。但因为它很新,便拥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性,没有太多惯性约束,我有更多的想法和灵感、更大的施展余地和积极性,当然也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相比陶醉在大公司的光环之下,他更想披荆斩棘,与创业公司一起成长,创造一些新的价值。


从业则指的是从事读书阶段研究领域的相关工作,楼阳冰一直对制造业很感兴趣,因此就业也找相关,志在把读书时所学应用到实际,他很看重拓展博士时期所学知识的机会。


“很多公司其实都没找到好的定位 ,没找到很好的企业价值。我现在所在的创业公司平台相比之下比较好,再加上团队是由倪军教授领衔的,我非常看好这个机会,就回来做这个事情。”



Think Hard


“我要加一个think hard。”


旅途中的楼阳冰


“大学阶段是一段特别幸福的时光,允许你在单纯的环境中好好学习并积极生活,寻找职业方向。用英文讲就是‘work hard, play hard’。交大包括密西根学院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让你不断学习、成长,并寻找个人的方向;同时也有许多的学生活动可以参加,陶冶身心、培养志趣。这样无忧的环境可以让人踏踏实实地做人,一心一意地做事情,安安心心地学习。总结来说就是做两个事情,好好奋斗与好好「玩」;三个方向,就是怎么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


“为什么我会想到think hard这个点?源于我们熟悉的‘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当初他在做这个在线平台的时候,软件方面的内容是我的同学开发的。当时我住在隔壁,感觉这个东西还蛮有趣的,但只是想想,后来就没有下文了。现在想起来觉得非常遗憾,自己当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外卖这个新事物,学习和参与这个创业过程。经过这件事情我有了一个反思,就是在「work hard,play hard」的基础上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think hard」,要去思考你遇到的事情是不是其实是真的值得做的。也许你以后也会和‘饿了吗’这样的机会打照面,我相信所有人的人生都一定会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要学会去抓住这个机会,问问现在的自己,你是否有这样的敏感度、眼光和能力。


“我们都知道交大人的传统是‘求实学,务实业’,一旦做一件事就想做好做扎实。我们也有责任: 怎样能为社会带来一丝改变。” 楼阳冰特别喜欢《论语》里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自认这句话可谓这几年奋斗的信仰所在,也赠予密院后来者。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一旦楼阳冰想到某个事情是「任重而道远」的,就会产生责任感,做起事就会更加踏实。“其实现在有很多企业比较浮躁,比如人工智能火了以后,大家一拥而上,所有人都说我是做人工智能的,甚至所有人都说我是做区块链的,好像这就显得自己比较高端。我觉得这样是不好的,他们没有意识到「任重而道远」。” 他觉得精力不该放在这些虚的噱头上,而该运筹帷幄、积累实力。“未来毕竟是一个很长期的事情,你要想的应该是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而不是一定要靠这个东西赚到关注度和金钱。有些人可能会纯粹出于赚钱目的进入行业,打算赚到一笔是一笔。我觉得交大人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


那“任重而道远”前面还有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他如此注解“弘毅”二字:“作为一名现代工科生,可以有古代君子之风:抱负远大的同时意志够强,扛得住压力和诱惑,最重要的是有踏踏实实做事的本事。做事业也同样,宣传是需要的,但要有基础,铺张与炫耀毫无必要。”他提到了目前所在的创业公司安脉盛,“我们目前就在勤勤恳恳地做基础工作,很少想到去做宣传,想把事情做好以后再去推广,而不是底子什么都没打好就先跳出去蹭一蹭热度、搏一搏眼球。”


“你有这个担子了,想为中国制造真正做点东西,未来回顾整个行业的时候,可以说通过我们这个团队的砥砺奋进,为社会带来了一些价值,一些改变,那么我们就会非常自豪。”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密缘人访谈组


 往期回顾
 

新闻 | 密院举办2020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院长“云端”拨穗送寄语

聚焦 | 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创意加速智慧生活——密院夏季设计展“云端”开幕

荣誉 | 密院学子在交大2020年度“助学·筑梦·铸人”系列活动中取得佳绩!张方醒当选励志典型人物!

毕业生风采|朱丰昱:脚踏实地,拥抱明天的无限可能



 更多精彩请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